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

『刺繡文化館』朴子了不起的刺繡文化資產

      刺繡文化館昔日為鹽館,清朝時鹽業歸官,日治時期招請地方士紳擔任官鹽批售業務,當時由辜尚賢先生於此成立鹽館。終戰後,此棟日式建築改設為船舶大隊。由於朴子市早期曾是刺繡大鎮,朴子市公所有心要經營刺繡文化產業,於民國 92年獲行政院補助地方文化館計劃,修建朴子刺繡文化館。其建築為日式木造房舍,頗具古意,非常適合作為刺繡文化的推廣中心。
   談到刺繡情事,在尚未有職業性手工繡藝術品買賣的年代裡,台灣婦女的衣飾,以及鞋、帽等,幾乎都是親手裁製和刺繡。刺繡在古代稱為「女紅」,台語則稱為「做針黹」或是「挑花刺繡」。女孩子自幼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之下,久而久之,自然慢慢自己動手練習,由陌生以至於熟能生巧,手藝精湛者其作品往往頗值得一再玩賞。在學習過程中,坊間可以購得各式「型紙」可供仿效,甚有將各式型紙集合成「花簿」,以木刻本方式印行,其中包含各種適合刺繡的弓鞋、肚兜、口袋、錢包、煙袋等常用圖案。
  由於朴子街的形成甚早,所以婦女亦自幼即學得一手刺繡好技藝,以致於早期朴子成為刺繡產業的重鎮,計有:八仙彩、門簾、枕頭套、被單、布袋戲偶衣服、歌仔戲戲服、新娘嫁妝等,行銷台灣各地。
  朴子市公所自 2000 年起開辦第一期刺繡研習班之後,至今仍不懈地的宏揚刺繡文化產業,激起了朴子人對昔日刺繡文化的美好記憶,憧憬未來再締造刺繡產業,恢復刺繡重鎮(市)的美名。民國 91 年成立了刺繡文化學會,承接刺繡文化產業的推動。現今刺繡文化館的功用,更能讓下一代認識朴子的傳統文化,也讓傳統產業能綿延不斷地永續經營。朴子市公所這幾年來,對刺繡文化產業的振興,更是結合了地方傳統信仰,使刺繡文化透過民間信仰而廣為流傳,開發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藝術品及實用的刺繡品。未來該館將扮演刺繡教育、研發、推廣和行銷中心,期望刺繡文化成為家喻戶曉的朴子文化特色,將來希望能結合全國社區,建構行銷策略聯盟,帶動觀光產業的永續發展。

網址 http://www.cihshiou.org.tw/index.php 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旅遊訊息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地址:嘉義縣朴子市文化路10號 
聯絡方式: 電話:05-3660985 傳真:05-3660384  E-mail:service@cihshiou.org.tw
開館時間:09:00~12:00;13:30~17:00(休館時間:每周一、端午節、清明節、中秋節、農曆除夕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